(2010年1月26日)
2009年,全市工业发展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 “
一、保增长促发展,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在国家、省、市一系列保增长政策措施的带动下,工业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不断改善,全市工业生产逐步企稳回升。全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676.9亿元,同比增长23.8%;完成工业增加值522.1亿元,同比增长25.6%。增速居全省第一位,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四位。
冶金、石化、装备制造、镁质材料、纺织服装和新型建材等六大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416.2亿元,增长24.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9.8%,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3.2%,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7.9个百分点。
二、以“项目建设年”活动为载体,工业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2009年是我市的“项目建设年”。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
通过大力实施项目工程,狠抓一批重大项目的推进和落实,加大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推动了“项目建设年”活动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工业“
三、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技术创新工作取得实效
大力推进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2009年,全市开发国内先进水平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重点新产品470种,实现新产品产值140亿元。分别占全年计划的100%和102%,同比增长34%和29%。全年落实并实施企业科技创新重点项目141项,占年计划109%,其中,重点新产品开发项目113项,产学研联合重点项目13项,重点技术研发项目10项,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5项。有120个项目列入《2009年辽宁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计划》,占省项目计划总数的18%,居全省第二位。
推进企业现代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6户企业技术中心晋升为省级中心,晋升省级技术中心户数为我市历年来当年晋升最多的一年。新认定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6户。我市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95户(国家级1户、省级30户、市级64户)。
并购海外科技型企业工作取得突破,营口三华有色金属发展有限公司成功并购朝鲜高丽天然石墨贸易会社仲钼酸铵项目,并获省财政专项资金1069万元;营口中邦镁业有限公司并购加拿大麦格诺拉镁厂项目已正式签约,项目总投资105亿元,预计2010年6月开工。
四、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取得新进展,循环经济项目顺利实施
2009年,预计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1.707吨标准煤,同比下降5.16%,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取水量100.61立方米,同比下降10%。完成资源综合利用产值60亿元,比上年增长9%。组织实施工业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30项,总投资35亿元。为我市10个项目争取国家、省政策专项资金1690万元。积极推进企业节电项目实施,全年实施电力需求侧项目6个,为企业争取省补贴资金380万元。综合利用余热余压发电企业增至4户。
五、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内联引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
坚持开展“走出百团招商,请进千人考察”活动,突出园区招商、以商招商、主题招商和集群招商。成功组织了“珠三角”、“长三角”大型招商活动,共推介洽谈项目近200项,项目意向投资500亿元。积极邀请国内外各界人士来营考察洽谈。先后接待哈尔滨市经委、大连日报社、意大利罗马华人华侨联合总会和参加“
六、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保持较快发展,整体实力实现新突破
2009年,我市民营经济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止跌回升,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650亿元,同比增长22.6%,占全市经济总量(GDP)的79.1%,创历年新高,实现了经济总量的新突破。民营企业总产值和营业收入双双突破2500亿元大关,分别达到2633亿元和257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2%和30.7%。民营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五位。
七、大力推进信息化工作,全市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
深入开展工业、农业及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工作。全面提升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水平,积极为企业争取信息化项目扶持资金。以中小企业营口网为平台为企业提供专业信息和政策信息,推动企业互联网的建设。目前,入网建站企业已达1063户,会员企业8200户,网站日均点击量在1500次左右。大力开展“移动信息惠三农、营口村村网上行”活动,利用移动网络资源,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建设。通过参加全省“百万农民上网工程”活动,使农民获得更多的农业信息。2009年,我市农民网上交易额达到4000万元。
进一步推进教育、卫生、公安、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领域信息化工作,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扩大“医保卡”、 “公交IC卡”发行量,开通网上公安业务等。积极推进电子公共服务系统建设,实施电子政务示范工程,拓展网上服务领域,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开展全市行政机关门户网站的评比及电子政务相关培训工作。
八、强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支持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政府出台的有关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及促进中小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的意见,制定下发了《关于调整<关于促进全市中小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有关中小企业认定程序及有关问题的补充意见》。市(县)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覆盖工程全面启动。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通过招商活动,已有2个注册资金分别为5000万元的担保公司落户我市。举办企业高层管理者论坛,一年来,参会和受培训人数近2700人次。开展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孵化)基地工作,完善创业基地基础建设,使基地整体形象得到大幅提升,目前已入驻企业48户,吸纳就业人员1200人。
加强与域内外金融机构合作,拓展融资渠道,为中小企业服务。在域内合作方面,与营口银行、交通银行和农信社达成了将担保贷款比例放大到5—10倍的合作协议。积极引进域外银行入驻我市。目前,已有大连银行、盛京银行2家银行在我市开办分行,招商银行正在积极筹备开办营口分行,预计2010年上半年正式挂牌营业。在域外合作方面,加强了域外金融机构的引进和贷款合作,与上海浦发行、中信银行等驻沈阳、大连的7家机构签署了深化金融合作协议。目前域外金融机构已为我市企业累计发放贷款45亿元。
九、完善服务协调机制,帮扶企业取得实效
经信委从强化服务入手,完善服务协调机制,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帮企业之所需、解企业之所难,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取得了明显成效。
1、统筹协调帮扶“十、百、千”企业活动
2009年初,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联系“十、百、千”企业暨保增长、促发展活动。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市经委于事前进行了周密的专题调研,为市领导提供各企业的基本情况、项目建设情况以及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汇编手册,班子成员建立了协助市级领导联系企业责任制,并随市领导深入企业,及时收集、汇总有关情况,进行跟踪协调服务。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将“十、百、千”工程与“党员干部走进万户千企百村(社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学习实践活动一项重要内容。通过陪同省、市领导深入企业调研,企业提出的问题得到及时的协调处理。“十、百、千”工程的实施得到了省领导的充分肯定,并作为一条经验在全省交流推广。
2、协调推进项目包扶机制
从新开工建设投资1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工业科技创新项目、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和内联引资重点项目中,选定134个重点项目做为包扶对象,由委领导班子成员牵头、各职能科室配合,建立8个协调推进组,每组联系一个县区及沿海产业基地、高新区、中小企业创业园区,负责各区域内项目建设的协调服务,从立项、建设到融资以及政策利用等各方面进行跟踪服务,形成有效的项目服务体系,使其顺利推进并力争政策支持。
3、建立项目资金支持机制
加强政策利用工作,指导帮助企业争取工业发展政策性资金支持。一是继续加强对工业发展政策的宣传普及,帮助企业了解政策,靠近政策,利用政策,最大限度的挖掘政策资源。二是加强具体指导,搞好项目包装,为企业利用政策创造条件。三是加强对上协调,帮助企业疏通渠道,提高项目申报和政策利用率,使企业用好用足政策。全年为企业争取包括省技改贴息、国家、省节能专项、省企业技术中心专项等政策性资金10987万元,有力地支持了企业的发展。
搞好项目分类筛选,推动银企对接合作。根据企业项目动态情况,组织了3次银企对接活动,促进金融机构对项目的信贷支持。同时,充分发挥委属担保公司的作用,搞好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工作,2009年累计为78户企业保贷1.8亿元。
一年来,我委以“项目建设年”活动为载体,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服务观,紧紧围绕经济发展大局,认真履行职责,创新思路,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面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但是,工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一是工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传统产业和资源产业的层次水平不高,产品深加工比重较低,产业集中度不高,区域发展不协调。二是产业集群特色不突出,集群内企业联系不够紧密,缺乏有效的互动,配套关联度严重不足,名牌牵动效应不明显。三是体制机制创新滞后,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形成法人治理结构的企业不多。偌大的工业群体还没有一家成为上市公司。四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先天不足,科技创新人才资源匮乏,整体创新能力、创新层次和普遍性程度不高。五是政府支持企业的政策措施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现有政策贯彻缺乏连续性,落实不到位。政府部门、中介组织主动服务发展的行为不普遍,中小企业创业和服务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