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招商引资 » 经济政策
辽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实施方案的通知

辽经信发[2014]297

 

 

 

 

辽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市(县)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委内各处室:

为贯彻落实《辽宁省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促进四化同步发展行动计划》(辽政办发[2014]50号)文件精神,现将《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处室实际,按照职责分工,认真贯彻执行。

 

 

 

                          辽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4年11月10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辽宁省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促进四化同步发展行动计划》(辽政办发[2014]50号),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实现辽宁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全省工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主要目标

以提升产业能级、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工业体系为总体目标,到2017年,全省两化融合区域发展指数要达到85,成为全国两化融合重要示范区。

---企业信息技术应用和综合集成水平不断提升。规模以上重点企业关键生产设备数控化率达到70%以上,制造执行系统(MES)普及率达到70%以上,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普及率达到70%以上,企业资源计划(ERP)普及率达到75%以上,客户关系管理(CRM)普及率达到85%以上,实现企业信息系统集成达到40%以上。

---信息化对企业效益增长贡献率明显提高。规模以上重点企业研发费用占工业增加值5%以上,主导产品研发周期缩短率达到30%,交货周期缩短率达到35%,第二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25%,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提高25%

---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重点耗能企业普遍建立起能耗控制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对节能的促进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降低5%以上,累计降低20%以上。

---信息产业发展壮大。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60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00亿元,年均增长8%左右;软件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00亿元,年均增长11%左右。工业增加值超过2000亿元,约占全省GDP 6%,支撑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二、重点工作

(一)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工程

以重点企业为示范,深化信息技术在传统工业中的集成应用,促进企业研发数字化、生产集约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等核心竞争力大幅度提升,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机械装备、船舶、航空、汽车等行业,重点推动数字化协同设计、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虚拟制造和柔性敏捷生产等方面的应用,提高企业信息化管控水平,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机械工业:依托龙头企业,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加快先进制造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对接,实现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加强用信息化支撑设计研发、集成制造、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智能化。推进智能化主机、智能化生产线在智能生产车间、智能化工厂的应用。支持沈阳机床集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5系统技术改造、沈鼓集团重大能源装备智能信息平台、瓦轴集团数字化设计与数字化制造集成应用项目等重点示范项目建设。带动机械工业创新发展,形成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优势。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推进如华晨集团建设信息化集成管控平台,实现汽车产业上下游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统一,打造国际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研发和制造基地;辽宁曙光集团建设信息化水平提升项目,建立以集团为中心的集中式供应链管理,实现统一的财务管理、协同办公、人力资源和管理支持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化企业集团等项目。

船舶、航空制造业:推进如沈飞集团实施信息化综合集成、飞机数字化制造技术应用研究中心二期等项目,提高航空制造智能化水平,初步建成“智慧沈飞”;大连船舶重工集团船务工程有限公司开发基于项目管理的修船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设计、经营、生产整体流程的精细化管理,覆盖主要业务流程90%以上,力争达到世界一流的船舶修理和改装企业等项目。

在冶金、石化、建材等行业,重点推动主要耗能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智能化改造,普及先进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深化核心系统综合集成,提高安全生产、节能降耗水平。

石化工业:推进如沈阳化工集团ERP系统综合集成建设,通过整合资源,流程再造,实现管理标准化与集成化,发挥示范推广作用;沈阳和平子午线轮胎制造有限公司实施密炼管控系统建设项目,降低密炼过程工作风险,又明显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对改造和提升传统轮胎产业提供示范等项目。

冶金工业:推进如本钢板材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五级信息化项目建设,以数据仓库为核心,推动设备控制、过程控制、车间级制造执行、企业资源计划和决策支持等系统建设,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综合经济效益;辽宁忠旺集团实施智能化熔炼与铸造节能成套技术开发项目,实现熔炼与铸造过程的全自动控制,生产管理信息采集、加工和管理的网络化、集成化和实时化,促进我省铝加工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进步和产业升级等项目。

建材工业:推进如本溪玉晶玻璃有限公司实施平板玻璃红外线在线缺陷检测系统,通过智能光学系统, 实现浮法玻璃全面质量检测的要求,提高成品率和装箱速度,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等项目。

在轻纺、医药等行业,重点推动原料控制、品牌建设、质量管理、产品溯源等关键环节的信息化应用。推进如辽宁辉山乳业集团实施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强化信息化和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成为中国乳业奶源质量建设领先企业;东北制药集团实施细河自动化园区建设项目,建立园区及生产自动化管理系统、MES系统,实现管理信息化与MESPCS的综合集成,打造现代化的医药数字化园区等项目。(由何庆同志负责,投资与规划处牵头,各行业处参与)

(二)产品智能化提升工程

大力推动在工业产品中应用嵌入式芯片、可编程控制器等智能技术,提升工业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工业产品向价值链高端跨越,尤其鼓励省内IT企业与传统企业联手研发产品,重点推动车联网产业发展。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每年推出10个智能化工业产品示范,提升智能控制部件价值比重到50%以上。

智能装备:以沈阳机床集团、大连机床集团和沈阳新松机器人为重点,推动高档数控机床和数控系统、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及关键核心零部件创新发展。推进沈阳机床数字化企业、沈阳新松浑南智慧园、沈阳高精数控高性能数控系统等重点项目建设,建成国内重要的智能装备研制基地。

智能产品:以华晨汽车集团和大连船舶重工集团为重点,提升汽车、船舶等大型工业产品的智能化水平,研发一批新型智能产品。推进如东软集团开发车载智能终端,大连贝斯特电子有限公司开发引航设备、电子海图显示系统,锦州航星集团开发船舶配电和控制设备、航天航空光电仪器设备等项目。

智能家电:以中国华录集团和沈阳同方多媒体科技有限公司为重点,提升家用电子产品信息化水平,发展智能家电,建立集智能家电、网络及相关服务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推进大连数字家庭应用示范基地建设。(由何庆同志负责,装备产业处牵头,科学技术处、电子信息处、软件服务业处参与)

(三)节能减排示范工程

加快对高耗能企业的信息化改造,加强对能源资源的实时监测、精确控制和集约利用,促进节能降耗和减污减排。

选取100家高耗能企业作为试点,采用先进成熟的节能减排技术成果,对主要耗能工艺、装备进行系统优化和节能信息化改造,加快智能化、节能环保产品(设备)改造更新,降低能源介质和物料消耗等,提高能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的水平。推进如鞍钢股份有限公司鲅鱼圈分公司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示范项目,以综合的能源、生产、环保信息为平台,以智能化的信息分析和决策模块为手段,集数据采集、处理分析、控制调度、平衡预测和能源管理为一体的综合设计功能,实现钢铁生产过程中能源管理与环保管理的有机协调等项目

建立全省节能预测预警智能监控系统,实现重点用能企业的用能监控,有效控制地区能源消耗总量,确保完成全省节能目标。(由董理同志负责,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处牵头,冶金处等相关行业处参与)

(四)物联网应用推广工程

鼓励物联网相关技术研发,加快物联网应用模式创新和产业化。

以装备制造、石化、医药、食品等行业为重点,推动物联网技术在物料全生命周期管理、大型设备远程监控与维护、生产过程智能管理与控制、危化品管理和环境监测、食品生产企业产品可追溯系统、智能电网等方面的应用。如推进大连美罗药业实施药品质量追踪追溯管理系统,以电子赋码系统为基础,结合ERP系统和电子监管网平台数据,实现销售渠道的管理和对药品流向的追踪追溯;新时代民爆(辽宁)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基于物联网的工业乳化炸药智能装备系统及自动化仓储系统项目,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等项目。

以大连港、营口港等主要港口及保税物流园区为重点,推广物联网技术在港口和园区的应用。推动大连港集团有限公司实施的智慧港口项目,推进物联网技术在港口货物运输、码头作业、堆场作业、物流装备作业等活动中的应用等项目。(由李士伟同志负责,科学技术处牵头,相关业务处参与)

(五)工业软件振兴工程

以工业软件为突破,带动产品从研发到制造的全流程信息化。

支持重点领域工业软件开发,在装备、石化、冶金、船舶、汽车、医疗、金融等领域,支持和鼓励以需求为导向的工业软件研发设计和应用实施,推进嵌入式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的开发应用。推进鞍钢集团自动化公司开发高品质冷轧钢板生产全过程智能控制系统,应用智能检测、图像识别和高精度电气控制等技术实现冶金生产的智能、高效、高精度控制效果,满足国内高品质镀锌板需求;东北大学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实施装备制造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项目,面向装备制造业、新型工业等迫切需要高性能计算的行业提供通用技术支撑能力等项目。

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省内现有十六个软件公共服务平台作用,提升工业软件设计、研发、仿真、测试等环节公共服务能力,力争打造覆盖全省的工业软件服务体系。

依托省内骨干企业建立面向行业的工业软件工程中心和产业联盟,推动企校共建技术分中心等研发机构,建立和完善企校合作联盟机制,每年培育10户软件企业省级技术中心。(由孟继民同志负责,软件服务业处牵头,各行业处参与)

(六)产业集群两化融合示范工程

面向全省100个重点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进一步完善产业集群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强园区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制定“数字园区”建设与管理标准,开展园区信息化水平评估,打造铁西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大连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10个省重点示范“数字园区”。

推进具有技术研发、产品检测、信息咨询和产业链协同等功能的产业集群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创新发展模式,提高产业集群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吸引和衍生关联企业加速聚集。重点推进大连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盘锦石油天然气装备产业集群、铁西机床及功能部件产业集群、抚顺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和大石桥镁产品及深加工产业集群等重点平台建设。

支持以产业集群内大型企业和第三方机构为支撑,构建行业性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推进装备制造、汽车、轻工、纺织等领域公共技术研发和应用平台建设,鼓励平台提供外包式的信息技术应用服务。培育铁西装备制造工业云服务平台、兴城泳装产业集群的泳装销售电商网络平台等。(由蔺晓刚同志负责,产业集群处牵头,各行业处参与)

(七)互联网产业应用示范工程

鼓励互联网产业技术研发,以应用示范为突破,加快应用模式创新和产业化。

落实省政府与中国移动辽宁分公司签订的合作框架协议,继续大力推动移动位置服务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基地网络资源、营销渠道、客服体系、技术支撑等优势,以开放合作模式整合省内资源,努力打造覆盖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全网络的国家级位置信息服务示范工程。

加快电子商务驱动的制造业生态变革,支持企业以电子商务为手段提高供应链协同和商务协同水平,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推进如一汽(大连)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实施汽车行业零部件供应链信息平台项目,利用互联网网络集成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集中统一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促进上游供应商、下游销售商和服务商在物流业务系统上的整合;辽宁禾丰牧业有限公司开展电子商务建设,整合供应商资源,开发交易、结算平台(系统),实现产品市场农村市场的网络化、信息化,提高品牌市场占有率,打造数字化饲料生产企业等项目。

鼓励企业充分利用省内资源优势,打造新型互联网产业服务模式,在服务类应用领域,重点打造以大连泰德煤网、中国玉米网等为代表的电子商务服务示范工程。(由陈汝义同志负责,信息化推进处牵头,相关业务处参与)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成立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主要领导担任,副组长由重点工程分管委领导担任,相关处室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信息化推进处,承担日常工作。各地经济和信息化委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并制订实施方案和工作措施,落实工作责任,形成省市联动工作格局。

(二)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效应,整合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支持两化深度融合促进四化同步发展重大工程,支持两化深度融合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应用和集成产业发展。对参与项目建设的我省IT企业,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将优先考虑予以支持。各市也应根据本地实际,适时建立两化融合专项资金。

(三)加强典型示范推广

在全省积极推广沈阳市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经验,同时全力支持沈阳市申报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区,进一步带动全省区域两化融合建设深入开展。培育100家两化融合重点企业和20家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力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成为国家示范,以点带面,推动企业对标赶超,促进行业两化融合水平整体提升,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

(四)加强服务保障与人才体系建设

开展智能工业千百工程,以重大技改项目为抓手,每年组织千户软件企业走进百户工业企业,搭建工业企业与软件企业间的对接平台。组建由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传统企业和IT企业的学者、专家组成的两化深度融合专家组,每年定期开展“两化融合专家企业行”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解决方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全省企业中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逐步推行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并适时建立全省CIO联盟,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培训资源建立一批培训和实训基地,多层次广泛开展人才培训。

(五)加强管理体系建设与评估分析

推广“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引领和促使企业有效推进两化融合建设,帮助企业稳定获取预期的信息化成效,引领企业打造和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竞争能力。支持第三方中介机构,依据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规范,开展区域、行业和企业两化融合水平评估分析,通过评估对标、试点示范和宣传推广,推动两化融合工作向标准化、体系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六)加强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

加强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管理,支持重点领域企业建立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管理试点和重点实验室。加强信息安全培训,提高全省重要工业控制系统运营单位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在信息安全自查基础上,分类推进重要工控系统的信息安全测评和风险评估工作。利用省信息安全门户网站,开展工控企业信息安全政策咨询、信息交流、对外宣传和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