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重点工作
营口市盐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营口市盐务管理局

 

第一部分  前言

 

制盐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基础产业之一,关系国计民生,与国民经济各领域及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盐即是人民生活不可替代的必需品,又是化学工业的基础原料,并广泛应用于其他行业,其质量、数量以及价格的相对稳定,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同时通过食盐加碘普及碘盐供应,在我国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

营口盐业始于一七三○年,是集制盐、盐化工、盐加工、海水养殖、旅游(垂钓)为一体的综合产业,是东北海盐、加碘民食盐和盐化工生产基地之一。对东北地方化学工业所需原盐的供应和民食盐市场的供应与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充分发挥营口盐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引导盐及盐化工产业快速协调发展,促进营口经济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特制定营口市盐业“十二五”(2011-2015年)发展规划。

《营口市盐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旨在依托资源优势和已有产业基础,引导营口地区盐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化、精细化、循环经济、综合利用方向转变,把盐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精”,实现食盐流通现代化,通过制盐、盐化工、海水养殖、海洋生物技术、盐食品、盐物流等多元建设,提高行业影响力,提高核心竞争力,逐步实现盐业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第二部分  营口盐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十一五”期间,营口盐业根据营口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辽宁大振兴,营口快发展”的政策精神,在市经信委的具体指导下,能够认真贯彻落实“辽宁省盐业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快盐业企业改革、改组和改造的步伐,使营口地区盐业发展保持着良好的态势,较好地完成了国家和省盐务局下达的食盐计划指标。

但是“十一五”期间,由于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被纳入全省“五点一线”战略并上升至国家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营口盐业由当时的5家盐产品企业减少至4家,如今产业基地用地、中冶京城建厂及扩建和营口市区机场修建等因素,使盐田面积从17203公顷减少至11661公顷(减少面积5542公顷)。海盐生产能力由原年产90万吨减少至目前的68万吨。随着营口的进一步发展,盐田面积还将继续逐步减少,海盐产量也将继续下降。

1、企业数量

营口地区现有制盐企业4家,其中国有和国有股份制企业2家(营口盐业有限责任公司、营口海硕盐业有限公司),集体企业1家(营口市老边区红旗盐场),民营企业1家(营口海天盐业有限公司)。

2、企业资产、负债、销售收入、主要产品

2009年末,全地区资产总额19248万元,负债8777万元,销售收入18324万元。主要产品:原盐产量72.8万吨;精制盐15.51万吨。其中:

营口盐业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末资产总数13270万元;负债5684万元;销售收入13332万元;主要产品原盐产量:39万吨;精制盐15.51万吨;粉碎洗涤盐6.9万吨;日晒盐2.6万吨;营养盐1万吨;畜牧盐1万吨。

营口海硕盐业有限公司2009年末资产总额2775万元,负债1724万元,销售收入2709万元;主要产品为原盐,产量21万吨。

营口海天盐业有限公司2009年末资产总额2743万元,负债1033万元,销售收入1788万元;主要产品为原盐,产量8.1万吨。

营口市老边区红旗盐场2009年末资产总额460万元,负债336万元,销售收入495万元,主要产品为原盐,产量4万吨。

设备水平:多数企业设备比较陈旧,需不断维修及添补。

3、现状、地位、优势

目前,营口盐田现有面积11661公顷,近期拟将征用面积2002公顷。各种盐产品综合设计能力43万余吨,并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形势不容乐观.修建飞机场和中冶京城公司的扩建,使营口盐业有限责任公司海盐产量从设计能力40余万吨减少至22万吨;营口沿海产业基地二期工程的推进,使营口海硕盐业有限公司从设计能力18万吨减少到8万吨左右;营口市北海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修建路基将使营口海天盐业公司办公地点和部分盐田被占用等等,这些都将使原盐产量锐减,后劲不足。

从地位上讲,营口盐区濒临渤海,交通发达,食盐供东三省和内蒙古东四盟,原盐一直是东三省化工企业急需之品基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就盐产品而言,也是营口过去这座“轻纺”城市所保留至今的一个主要产业品种。

优势主要是北方盐田基础好,并且濒临大海,生产便利,盐产品质优价廉,一直受国内市场亲睐。氯化钠含量多数为优级以上。

4、主要成就

1)海盐产品质量逐步提升。全地区盐业企业通过采取加强质量管理、严格控制工艺操作,加大文明生产力度等措施,提升产品质量,食盐定点厂出厂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100%,食盐批发企业质量合格率达到100%。工业盐氯化钠含量达到96%以上,水份、可溶性杂质、不溶物等均有一定程度减少;满足了氯碱企业对工业盐的较高要求。

2)资源综合利用得到加强。

一是盐化工得到进一步发展,产品种类增加,产量增加,对工业贡献率增加。

二是海水养殖进一步发展,养殖种类增多,养殖效益凸显。全地区利用盐田资源优势,已可养殖鱼类、虾类、海参、贝类等十几个品种,大大提高了盐田综合利用率和企业效益。

三是多品种营养盐得到较快发展,满足不同群体需要,在已有加碘食盐品种基础上,研发生产了多种钙、硒、锌、铁等微量元素及低钠盐等强化营养盐产品,使食盐赋予了更多保健功能。畜牧盐、融雪盐、腌制盐等产品也被陆续推出,丰富了产业结构,延深了产业链条,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3)生产工艺水平进一步提高,盐业装备水平得到改善。

一是塑苫结晶工艺广泛推广,在全地区盐田面积逐年减少的情况下,企业不断自我加压,改进工艺基本实现了全塑苫结晶工艺。

二是滩田结构进一步优化,通过滩田改造,采取集中结晶、集中制卤的方法,提高制卤、储卤、保卤能力,实现稳产高产。

三是盐田装备进一步充实,修滩、整地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半机械化,联合收盐机广泛应用,收、运、储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

4)盐业批发企业主动适应形势,认真贯彻国家《食盐批发企业等级划分及技术要求》国家标准,积极在食盐仓储、质量管理、食盐配送上努力进取,使其供应的食盐产品更加卫生、环保、便捷,符合了社会发展趋势,满足了人民群众需求。

5)旅游业(垂钓)兴盛,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

5、存在问题

1)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制盐技术与装备相对落后。全地区制盐技术与装备相当于先进制盐国家上世纪八十年代水平,小盐场机械化程度低、单产低,平均单产45/公顷,距国家要求的80-100/公顷标准有很大差距。

2)产品结构单一,市场空间狭窄。海盐产品大多直接供应工业用户,附加值低,食盐产品品种只限于精制盐、粉洗盐,虽然开发了少量多品种系列产品,但销售量小,销售市场始终没有打开。

3)盐化工发展缓慢,资源利用率低。部分企业将制盐后的苫卤直接排放,没有资金和技术发展盐化工业,平均苫卤利用率不足30%,造成较严重资源浪费。

4)盐业生产所用盐田被开发征用,生产能力逐年下降。

 

第三部分  “十二五”盐业发展规划

 

1、“十二五”营口盐业发展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着力调整盐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着力推进盐业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推进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工艺创新、技术创新,走多元化发展之路,使营口成为东北食盐加工配送中心,打造一流的食盐生产、加工、包装、物流配送的新格局,全面提高营口盐业现代化水平,实现营口盐业健康发展。

2、“十二五”营口盐业发展基本原则

按照全省沿海经济带的规划布局和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遵循小局服从大局,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利用好现有的资源、资金和技术投入,坚持多元化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思路,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1)坚持巩固主业,多业并举的原则。要利用资源技术、人才优势,增加和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使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产品门类更加齐全。

2)坚持绿色环保,综合利用原则。加大宣传海盐业绿色生态、低碳、节能的优势,积极研发和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推进节能减排,提高盐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逐步实现制盐母液零排放。

3)坚持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原则,引导和支持盐业生产企业进行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实现资本形式多元化,加快盐业流通领域改革,适应盐业改革形势,推进企业流通现代化步伐,切实保证合格企业的安全有效供应。

4)坚持科技兴盐、人才强盐的原则。加大科技投入,加大人才引进和使用力度,加快科技成果的转换和吸收,重点发展和扶持市场前景好,产品附加值高的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力度,集中资金、技术,大力发展盐化工产品、深加工产品和精细化工产品,发展多品种系列,发展盐业水产养殖和盐田生物工程,把科技兴盐、人才强盐落到实处。

5)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盐业的原则。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处理好产销企业关系,处理好管理部门和企业的关系,推进行业和谐文化建设,努力增加盐业职工收入,增加行业凝聚力,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

3、“十二五”期间营口盐业发展主要目标

2015年末:

1)原盐产量力保43万吨,其中营口盐业有限责任公司22万吨,营口海硕盐业有限公司8万吨,营口海天盐业有限公司8万吨,营口市老边区红旗盐场5万吨。

——盐田资源利用率超过60%,力争达到80%

——卤水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逐步实现零排放;

——基本实现盐田机械化、采盐、装盐、修滩机械化率达到90%,盐田全部实现塑苫;

2)食盐产量30万吨。其中精制盐达到16万吨、营养盐1万吨、其他食盐种类达到13万吨。

3)海水养殖面积5000公顷,其中养殖虾年产力争达到500吨,要继续尝试养殖参类、贝类和鱼类,并进一步扩大规模。

4)化工原料溴素年产量达到1000吨。

5)开发盐田生物,培殖优质卤虫,服务水产养殖业。

6)开发旅游(垂钓)业,完善服务体系。

 

第四部分“十二五”期间盐业发展重点任务

 

1、稳步发展制盐业

充分发挥营口的区位优势,在严格执行国家计划,保证食用盐生产和供应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工业用盐,满足两碱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要把红旗盐场等部分制盐企业由过去的“散、小”逐步集聚,在盐田面积逐渐缩小的严峻形势下,加快对老滩、低产盐田的改造步伐,采用国内外先进制盐技术,实现制盐生产装置大型化,使原盐产量的增长由依靠扩大面积转变为提高单产上来。

2、加快发展盐化工行业

提升科技含量,加大苦卤资源的综合利用。苦卤资源综合利用是发展盐业经济和盐化工产业的必由之路,做好氯、碱下游产品开发,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化工新材料产品链,做好镁、钾、溴为产品链的苦卤化工工业。

加大对盐泥利用的科技含量。开发盐泥作为阴离子吸附剂、废水吸附剂、盐泥脱硫、燃煤添加剂、碱性有机肥等领域的应用。

利用逐级蒸发、净化原理,使海水资源的使用上通过合理分布调节,实现“初级卤水养殖、中级卤水提溴、饱和卤水制盐”的良性循环。

3、促进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

鼓励企业加大技术进步投入,采用自动化程度高、能耗物耗低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改造现有装备。采取严格能耗和环保达标等政策,加快淘汰一批规模小、消耗高、污染物治理达不到要求的落后工艺、装备和企业。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加大废水、废渣、废气的治理和综合利用,进一步降低产品综合能耗,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

4、全面推广盐田水产养殖,盐田生物技术。

到“十二五”期末,形成养殖模式多样、产品质量安全的制盐水域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高值化开发利用的盐产品生产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提高制盐水域的产出效益。

——建立技术先进的水产养殖动植物良种培育及苗种繁育场5个左右,重点开发以鱼类、海参、海蜇、对虾、盐藻、卤虫为代表的水产养殖优良品种或品系,提高水产养殖良种自给率。

——建立适合制盐水域特点的水产养殖生产模式23个,提高水产品质量和产量。

——水产品加工与高值化利用技术研发和应用,水产品加工的比例达到50%以上。

——建立有效的盐产品和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管理体系,切实保证制盐水域产品质量安全。

——实施水产养殖专业技术人员引进和培训,提高盐产品生产企业职工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使制盐水域水产养殖专业技术人员从业比例达30%以上。

5、着力发展多品种盐,开拓多品种市场

多品种盐的开发,可以大大提高盐的附加值,增加盐的科技含量,为盐业带来更大的利润。多品种盐的规划要立足辽宁,面向全国,针对国人的营养健康状况,潜在的市场容量,市场需求,确定品种主次,开发、生产适销对路的多品种盐产品。

⑴重点开发低钠盐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目前在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达到1.8亿,我国的高血压人群逐年增加。研究结果表明,高血压虽有遗传因素,但后天盐摄入过量也是重要原因。由于很多人难以改变饮食习惯,单纯限制食盐摄入量很难达到,而控制食盐中钠含量是有效的途径。因此,低钠盐产品对改善和预防高血压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⑵积极发展食品工业用盐、调味盐、洗涤用盐

食品工业用盐、洗涤用盐、调味盐,应用面广,市场容量大。我国是果蔬生产和加工的大国,我国是人口大国,只要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具有潜在的大市场,在规划中作为多品种盐的重点。

⑶巩固已有营养盐品种,增加其他品种

对于营养盐,主要是强化矿物质、维生素产品,国人膳食中缺乏钙、铁、锌、硒。通过每天必食的食盐强化这些营养素,能够达到补充营养和防病保健的作用。因此,加强多营养盐的开发研究,作为技术储备,成熟后上市,最终作为重点品种的补充。

⑸其他

畜牧盐、融雪盐是老产品,在“十二五”期间应加大投入开发研究,给予老产品新的内容、内涵,研究低钠环保型融雪剂,对畜牧用盐进行配方研究,开发系列畜牧用盐。宠物盐与人造海水用盐加科研开发经费投入力度,组织攻关,在“十二五”期间投放市场。

6、“十二五”期间食盐流通领域规划

1)根据省局组建食盐配送中心要求,将进一步组建起食盐销售网络,形成东三省地区覆盖,建立起一支专业销售队伍,添加运输车辆,实现统一生产、统一包装、统一配送。

2)食盐库存:按照国家和省盐务局文件规定,营盐公司库存量16300吨,各食盐批发企业库存量应不少于本公司三个月销量的库存。

3)食盐销售网络建设,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扩大,将覆盖到村级。

4)食盐供应,完善营口市食盐供应应急预案,对区域食盐供应进行规划布局,尽最大限度将地区覆盖,满足人民群众对食盐的需求,同时对全地区食盐计划完成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督促。

5)积极推进食盐批发企业内部改革。针对盐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引导企业转变经营理念,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拓宽经营渠道和服务领域。主要是:加强参与市场竞争意识改革,促进内部职工的意识由专营体制向市场竞争体制转变。加强经营方式改革,促进企业食盐供应由定点批发向物流配送方向转变;积极探索和尝试多种经营,逐步形成适应本企业并具有一定特色的经营道路。推进产销一体化进程,鼓励产销企业联合、重组,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新型的食盐市场供应体系。

 

第五部分  实施“十二五”规划的主要保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各市(县)区盐管办要结合本地实际,抓紧制定和完善“十二五”盐业发展规划,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协调作用,确保本地区盐业规划的实施。制盐及盐化工企业要积极延伸产品链条,开发高附加值的盐产品,走循环经济之路。

2、严格执行产业政策

新建和扩建的制盐与盐化工项目,要严格执行国家、省、市产业政策、环保政策、能耗标准、发展规划等,坚决防止低水平项目重复建设。

3、加快战略重组

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推动,加大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发展大型盐及盐化工企业集团。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集团通过资产重组、联合、并购、租赁等多种形式,整合一批中小制盐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扩大市场覆盖面。

4、加强节能和环保

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要协调好能源、环境的支撑作用,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对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努力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益。推广采用先进的、绿色的工艺,减少“三废”排放,向循环经济方向发展。积极推进盐及盐化工行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整合,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5、推动技术创新

1)鼓励和支持制盐及盐化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开发和创新的主体。

2)欢迎和支持科研院所、高校科研人员以合建、进驻、技术入股等各种形式,与企业共建技术开发中心,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减少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6、建立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

构建和完善人才培养、吸引及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环境,充分激发技术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潜能,为盐及盐化工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

1)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从企业中选拔一批优秀人才到对口院校学习培训,支持企业与高校联合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全面提高企业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素质。

2)积极吸引海内外人才。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和管理人才,在收入、住房、子女上学和就业等方面给予倾斜。吸引回国留学人员及外省市科技人员来营参与盐及盐化工的发展,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

7、加强与盐业协会的沟通与协作,充分发挥协会在我地区盐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围绕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结合盐行业的实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围绕如何促进盐行业的发展这个主题,为企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为政府决策当好参谋。

2)、发挥协会的协调作用,组织盐业生产企业开展生产、技术交流活动,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3)、努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为企业营造宽松的经营环境。

要针对企业自主权利受到侵害等方面的问题,帮助企业进行申诉、协调,提高企业的维权意识,使企业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4)、充分利用协会创办的《营口盐业信息》这一有效窗口,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要时刻关注国家政策和盐业市场的变化,及时向盐行业传递信息,从而为企业制定经营目标,拓宽发展思路,搞活生产、经营、提高效益提供服务。